中西食疗 暑气全消
炎夏酷热,汗水流个不停,一不小心便有中暑危机。要预防中暑,人人各师各法,营养师教大家自制冬瓜食谱,贪其水分充足;中医师则提供解暑汤水,清热祛湿。中西合璧双管齐下,自能安然抗暑热。所谓中暑是指身体受炎热天气的影响而出现的不适状况,最常见的就是出汗过多,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引致头晕、食欲不振等问题,如情况严重更有可能影响心脏及血管功能。
缺水影响血液循环
身心营养顾问注册营养师刘立仪(Priscilla)指,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暑热天时身体透过排汗来降温,然而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有中暑危险。“身体每日都会有水分流失,简单如呼吸等动作都会消耗水分,夏天流汗多故流失情况就更严重。假若缺水,人的血液循环就会减慢,继而感到疲倦、精神不足,短时间缺水不会构成生命危险,但却会增加中暑机会。”
如想避免中暑,当然是饮用足够清水,不过假如已经在户外活动一段时间,想即时回复体力,最佳方法就是喝带有糖分的饮料,Priscilla说:“喝饮品是最快回复体力的方法,而豆浆、果汁等带少量糖分的饮品就最适合,甚至电解质饮品亦可,至于茶类有利尿作用,想补充水分就不宜喝太多,而一般情况下喝清水或柠檬水已经足够。”由于瓜果类食物如西瓜、冬瓜等水分补足,远较其他食物更“补水”,所以大热天时不妨多用瓜果入馔,美味又有益。
暑湿引致感冒发烧
至于从中医角度分析,天气太热也可成病,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临床导师林冠杰表示:“夏天容易中暑,尤其是处于长夏,即六至八月特别酷热的日子,假如出现容易疲倦、怕冻、口乾、口渴、小便呈黄等情况,已是中暑的徵状。其实这亦与湿有关,暑天会经常出汗,但同时又常出入冷气地方,致令风邪入侵,伤肝津液,导致感冒发烧。其次,天气热大家都比平日喝更多水,不过灌水太多就会使脾胃不佳,水湿内停,影响外疲,因而经常肢体疲倦。此外,夏天正值生机蓬勃的时节,不少人都会特别晚睡,时常捱夜,如再加上烟酒过多,更会心情烦躁,胃口欠佳。”
针对以上徵状,林医师归纳几项补益重点:“夏天以清热消暑、生津止渴、除湿为主,如冬瓜就利水、去暑湿;豆腐口感清新,而石膏又有清热作用。另一方面,夏天很多人都会饮用冰冻饮品,但太过寒凉,湿气太多会引致胃痛和腹痛,所以不可过分寒凉,这时就可以荷叶入馔,它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并带有芳香草涩,能够纾缓刺激。此外,出汗太多就会‘忘阳’,影响阳气,故此要补气平衡一下,元贝味道清淡,又能补气和中,也是不错的食材。”
中医推介:汤水 (三至四人分量)
清暑化痰祛湿汤
材料:
冬瓜连皮半斤
荷叶3钱
茯苓8钱
绿豆1两
瘦肉少许
做法:所有材料加入清水同煲。
功用:利尿解暑、化热痰、生津止渴。
清暑补气生津止渴汤
材料:
西洋参1两
小环钗5两
白茅根5两
豆腐1砖
元贝少许
南北杏5两
瘦肉少许
做法:所有材料加入清水同煲。
功用:补气、滋阴、清热除烦。
营养师推介:食谱
鲜菇冬瓜海鲜泡饭 (一人分量)
材料:
冬菇(浸软)6只
细带子12粒
冬瓜2碗
粉丝(浸软)3/4碗
饭(已熟)1碗
盐,胡椒粉适量
做法:
1)水滚后加入冬菇、冬瓜、粉丝,大火煲约30分钟至熟透;
2)然后放入带子滚至熟透;
3)将饭放入汤中拌匀煮2分钟;
4)最后加盐、胡椒粉调味即成。
杂锦瓜粒小炒 (四人分量)
材料:
罐头三角豆2杯
洋葱粒半个
矮瓜粒50克
红萝卜粒50克
豆角50克
车厘茄12粒
低脂清鸡汤1罐
油3汤匙
蒜蓉适量
调味料:盐、胡椒、蚝油少许。
做法:
1)用油起镬爆香蒜蓉、红萝卜粒和洋葱粒,然后加入清鸡汤盖镬盖煮10分钟;
2)再加三角豆及已切段的豆角煮至熟透;
3)接着加入已切半的车厘茄及矮瓜粒,盖镬盖煮5分钟;
4)最后以调味料及生粉水埋芡。
{:soso_e1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