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宁手擎火炬在空中绕场一周,最终点燃主火炬塔时,相信全世界的人们都被这堪称惊世骇俗的点火方式所倾倒。事实上,很多观众根本想不到,在这短短不到4分钟的点火仪式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昨天,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组导演何利山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透露了点火仪式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空中飞步很难平衡 纵览北京开幕式的点火仪式全过程,其中有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除了火 炬手在48米高空要克服的恐惧心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并做出空中转体的动作是最重要的问题。 何利山说,“把人吊到48米的高空,而且要在3分多钟的时间里不停奔跑,可以说是对人体极限承受能力的一个挑战。我曾经上去试过,除了恐惧、空中转体的难度外,保险带对火炬手大腿部勒得特别紧,行走非常吃力。”何利山表示,后来他们经过多次调试,改造了威亚(吊钢丝)才使得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假肢制造厂解急 解决了威亚的问题,又一个困难出现了。“火炬手由威亚吊起升空,因为速度很快,火炬手很难拿稳、甚至拿不住火炬,火炬有脱落的可能,这太可怕了。”何利山说,在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们马上紧急商讨对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找到了一家假肢制造厂,让他们给制作了一个可以把手和火炬连在一起的装置,把火炬和李宁的手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何利山说,这个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但实际演练过程中又出了问题。 “火炬是不会脱落了,但由于要长时间举着,火炬手可能坚持不住。于是,我们再次请假肢厂制作了一个装置,把火炬手的胸部和手臂连接起来,形成了‘双保险’。” |
2011-09-15
2019-06-29
2016-07-26
2018-01-01
2017-07-26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