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因“活熊取胆”而备受争议的归真堂公司举行了养熊基地开放日活动。3 ~& M# K+ Z1 ]$ B* Q; |
; ^4 b& J' M4 q 引流胆汁的过程究竟如何?黑熊生存状况到底咋样?开放能平息争议吗?本报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媒体工作者一道,首次走进“活熊取胆”的生产基地,一探真相。
. v! M7 E7 M8 n; \' w5 V c+ p' r; \* ?9 {. R1 N7 P
引流胆汁过程不到1分钟,黑熊并无异常反应8 C6 z/ o3 n5 m. M. _
3 G+ F4 D V3 |* [7 W 22日早上7点,按照归真堂公司的统一安排,记者集中乘车到该公司养殖基地。$ W0 s9 u' Q0 ?) l
2 ~3 M8 P' E5 i; X+ s& N 基地坐落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附近的一座山头,面积1500亩,散养区、养殖区分割有序。0 b$ w# D1 P, E
5 U7 ~' Q+ r; R! O6 o
在活动区,记者看到60头左右的幼熊正在活动。归真堂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3岁以下幼熊。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3岁以上的成年熊才能运用于“取胆”,因此这些幼熊尚未被引流胆汁。现场还准备了黄瓜、胡萝卜等供记者投食。据记者观察,幼熊饮食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 ]7 L7 n u* i6 g* f" u# m& J
7 T9 u, A5 S1 ]$ g- ? 按照分批的顺序,9点左右,本报记者穿好卫生衣,戴好口罩与头套,以每批10人的形式进入动物室现场观看引流胆汁全过程。% L E* h: h( {1 ?; v/ o& P
* z* `& v& o9 w1 |, }, T7 o 黑熊首先爬入与房间相连的引流间,一名工作人员在引流间前方喂食,一名工作人员利用下方空窗引流胆汁。对黑熊胆囊区进行酒精消毒后,工作人员用一根圆头空心导管进行引流,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期间黑熊正常进食,行为平静,据记者观察并无异常反应。 ?+ T9 ~( o7 ~3 z( W1 v- }7 m- h
: s# f5 Q+ E/ g q; J) t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采用的无管引流技术是以黑熊自身软组织作为引流管,一次手术成形,而不是每次钢管刺腹取胆,而黑熊只有进食时才会分泌胆汁。
* P& u0 ^2 l6 X5 Z) }* V
. b4 L. q6 P5 w6 E6 u6 ~) i9 p 据介绍,用于提取胆汁的黑熊为人工饲养,黑熊每天分泌胆汁约1500—2000毫升,如无引流将会自然分泌排泄。由于黑熊个体不一,引流的胆汁量也有区别,即使在分泌高峰期,所采胆汁也不到总分泌量的1/10。
4 F5 i2 p6 _0 @" J" b
% j( \" J, v- ]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每只熊每天进行早晚两次引流。引流结束后,这些黑熊即可正常活动。
8 A! W( x$ Z5 ^- _* c' }# r0 m/ O! ?3 ]$ L+ H& \5 x
相关专家表示,只有合理利用,才有真正保护2 D/ u! j4 ^; Z. Z5 s8 e1 D2 {
$ ~. B& F- j$ w! ]0 ^, ~ l! q( J
熊场参观活动结束后,归真堂安排了专家座谈会,受邀的15位中医药和动物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记者及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3 U# T! h. z% W1 \& ]9 v6 q0 {. ?/ u0 r% N: }3 T9 \! d
对于“无管引流”是否会对黑熊造成伤害问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介绍说,2005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曾专门在国家黑熊保护基地开展学术调查,对105头“无管引流”的取胆熊和非取胆熊进行2个多月的研究观察,研究表明二者生理指标、健康状态等没有差异,“无管引流”技术不会对黑熊造成伤害。# R' F- }4 ~' u+ [
: e2 _ A5 K3 Q/ Z. x5 ~- z& k
而对于熊多功能电力仪表胆是否能被人工取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介绍,就药理看,熊胆化学成分分为胆酸类、胆固醇、胆色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五大类,具有上百种成分。目前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只是胆酸类中的一种,作用不能等同于熊胆粉。
}" N' S# k. x) e3 @
* B1 M9 x0 I1 ^5 x 专家还表示,只有对动物的合理利用,才有真正保护。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荣汉认为,熊胆粉的药用价值不可否认,科学利用人工繁育的黑熊作为中药产业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发展养殖业获取熊胆粉原料,有利于保障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黑熊等野生动物资源的真正保护。
8 T) ~* y* g+ N2 M1 j$ T3 E* i1 |0 Q( {1 d/ [4 `: N% h
科技部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说,正是有了合理的利用,目前中国野生黑熊数量稳中有升,从几年前的1万头上升到2万头。3 L) T2 k7 A/ O, G$ [0 {
0 x* q$ c1 r, F# K& B4 N 整个座谈会从中午11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半。
0 N: L. W+ A+ M2 f+ w9 H1 P9 X+ {8 k* w. ~+ F( Q0 E4 ~
无管引流技术和熊胆取代等问题,成为反复争论的焦点' a, k9 ]3 T; t; z
% C8 r% t9 R3 X: P6 e1 R. { 在座谈会上,对于无管引流技术是否真正无痛、黑熊健康状况如何、开放中所见黑熊是否事先经过精心挑选、熊胆能否被取代等问题,都成为媒体关注和反复争论的焦点。由于争论非常激烈,最终未达成共识。1 K f, N+ d7 L% E5 V" Q w9 z
2 S9 z5 W8 e& O$ \6 G% @, j
有媒体工作者认为,今天看到的熊取胆时的确很平静,不是以往所说血淋淋的场面,但是否被注射了麻醉剂、或者是拿最健康的熊用于展示?归真堂方面否认了这两种说法。# z* t j O& ~! q& [4 I2 [
7 }- |5 { W/ @% [ c% p3 L
也有人提出,按国家规定,熊胆只能用作药品生产,但为什么销售店里却有以熊胆为原料的保健产品。归真堂方面称,从没生产过保健品。
( v! G8 |/ e7 I" K N! l! O# H5 P9 H9 B, ?& M1 k9 u5 Q9 M) T
此外,开放日当天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正当所有媒体记者等待乘车采访时,极力号召取缔“活熊取胆”的亚洲动物基金会人员突然出现在现场。但是,他们未能和媒体记者一道进入基地现场参观。
0 N9 P$ x5 i# U" s" b/ {
7 O7 z* {- }, L# h' K 0 x# u$ ^ h# L- _. {+ N" R. Q
2 g' _* l4 a( e$ ?
归真堂方面在之后的座谈会上解释,允许亚基会进入,但应与媒体一样按顺序参观。经董事会讨论,决定22日下午让其进入参观。但亚基会人员以归真堂“无诚意”为由拒绝参观,并表示不再与归真堂有任何互动。3 J; k9 n# O! y3 C! B) Y+ O. y" ^
# s) f3 r# [/ f. e& |
当日,记者当面向亚基会人员求证,他们所提到“铁背心”、“插管子”、“挂袋子”现象在归真堂是否存在?其提出的“救助出来的黑熊100%都有肝癌”等论断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亚基会人员均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F5 z" T2 Q5 z- @
5 I2 ?" F& V U1 B% a% f 一天的开放,无法平息所有矛盾,“活熊取胆”引发的质疑和争议仍在持续。期待这种开放成为常态,让更多人的关注,推动社会更加关注动物保护,关注动物药替代品研究,真正推进我国动物福利保护工作的进步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