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能锁行业已经衍生了上千个门锁品牌。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在选购时辨别其质量的难度。要想全面了解一把智能锁,我们可以先从其结构和材料开始。
& q! }/ K9 i ` o o简单来说,将一把智能锁拆开,其主要有锁芯、锁体和内外两个面板组成。6 M6 K$ e% @) Z; m
# O' E) S& E+ c( `. t
一、前面板
# p% n6 A* {( N& }1 Y) R. _
6 K% o$ x+ x8 R# L- v4 P
01. 滑盖$ M* U5 n( l7 f6 e+ D
滑盖能够非常周全地保护指纹头,滑盖内壁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滑轨。
2 B1 y. R. m# x, n" d02. 密码键盘区) ]% S/ j" w* ^1 ~/ X( Q- B
密码输入区域,适用于密码解锁方式。键盘光也主要分为有蓝光和白光两种。; K: f7 N5 J* [6 N
03. 刷卡区
( b) u. V5 x6 @* ^( j* B. w5 E卡片感应区,适用于刷卡验证开锁。
7 b2 W9 s4 x2 `/ p04. 三色指纹识别状态
8 X* m8 {9 D, O3 M7 ?% z. X3 ?" ?三种颜色代表三种状态,分为正常状态、验证成功、验证失败。
8 h4 O) Q2 L2 @% J. h) S* Q05. 前手柄: B$ ~% ^$ r1 J: l7 V$ z# |. X/ w
一般为游离状态,意思就是不受力,虽然把手依旧与地面水平,但是如果握住把手往下压是不用费力的。. R8 l" f8 @& Y! F
06. 指纹识别区9 r. ~$ [; `1 s' T. m
指纹识别区域,内有指纹识别头。指纹头主要分两种:光学指纹头和半导体指纹头。4 r8 R4 X5 n4 w# u- b- J, Z: h
07. 锁芯+ t, ?8 @" r$ ^) l
锁芯是控制锁开启的主要零件,是跟钥匙配套能够转动并带动锁栓运动的核心部分。* I1 U# L" x: |4 w9 p C
08. 应急供电口
8 W! |1 q% j7 L; F7 _用户在电池仓供电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移动电源进行临时充电。; D$ Z+ y' {2 ], F, z
09. 电池仓
M1 l1 w1 A' m! Q6 R. C此处为智能门锁供电区域,目前主流的智能门锁电池槽是4节电池和8节电池。
" t. w. B) ]% |- u" g8 X10. 后手柄
. Z M, H) @; Q; b3 g9 f1 z! F7 k为室内手柄,主要用于从室内开启智能门锁。
) A9 k) \" _9 t11. 防猫眼按键& @* y$ `/ }( w9 O% D
在平时,离合处于释放状态,下压把手不会开锁。只有在按下按键的同时下压手柄才能顺利开锁。4 a' W; b/ B T! @' m( M) t! Z
12. 反锁按键- w% s9 \8 k) P( Y
反锁功能基本所有家用智能门锁都配置有,反锁后,室外均无法打开门锁。) I! L* i9 [ m0 W* q8 D* J* C+ H0 |
7 R' L" ]: F' x4 \5 K5 r二、后面板
) F" c O5 ^, e# v! P0 r9 t
/ Y; [8 d R$ u7 v9 h. G: O: `01. 离合模块
& v4 r+ Y# Y. g& A$ j" n- w识别指纹或者密码后,电机转动带动离合器完成开锁动作。$ \6 d7 E6 E- j
02. 大方棒, Q P h' t! _% l Z R& u
又称长形四方杆,连动锁体进行开锁及反锁。
3 X2 @" d, Q; k8 B+ T0 T% F2 D) n03. 前面板固定板
2 E! D) w- l$ C7 U主要起固定面板作用。
4 `+ ~! C- h4 }) G4 L3 ~04. 锁芯1 V( g9 j( S9 l# a4 E
配以备用机械钥匙作为应急开锁方案。 $ e8 P5 `) o% c/ w' }( g
05. 锁体9 s- `% s$ ~0 b( |+ m/ z
智能门锁的核心部件,其决定了指纹锁是否具有更高的安防能力。' M' O. m/ z, s9 `
06. 传动轴
- V0 L! f4 R1 w+ P传动装置,使开门更平稳,产生的晃动更少。, d0 E" v: ~0 Q5 v) u1 }5 R' x
07. 反锁棒
4 \# i2 L% X7 z `与后面板上的反锁钮配合,实现反锁。5 G3 g& Q' [# H) G$ _; S
' e% ^2 r2 \( }. j A- G此外,智能锁主板还装有FPC半导体指纹收集器、电池和核心芯片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的零部件组成了一把完美的智能锁,为我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 p. q; c2 D: c w: F" N# A$ B
) O. k/ O O& Q2 B1 z%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