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说的“匠”,不是指什么超凡的“巨匠”(如文学巨匠、科学巨匠等等),而仅仅指平民式的各种工匠,如木匠、石匠、泥瓦匠之类。中国传统的匠,一般都不是有什么大学识、大见识的人,而只是有某种手艺。但是,果真掌握了某项或一项专门性的手艺,大不易也。他的宝贵之处至少有二:一、他的手艺很专业,有别于稀 松二五眼式的“二把刀”,更有别于十足的外行;二、他的手艺不能靠说,靠吹,而要靠练,靠实践。 I* L) L4 k! A5 b5 d# ]& u
?? 遗憾的是,今天实实在在的匠人非但越来越少,而且也被很多人小看。人们仰视的往往是具有两种头衔的人:一是“师”,如工程师、工艺师、农艺师、会计师、经济师等等;二是“家”,如文学家、艺术家、专家等等。
1 j- g4 W/ q' v+ M( [?? 一个人的名片上印的仅仅是这样那样的“匠”,很多人都会看不上眼;倘若印的是“师”、“家”,似乎就有资格挺胸抬头了。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生,谋业时也看不起“匠”,一定要有较高的称号才满意。殊不知中国的一些“师”、“家”非但徒有虚名而较少实技,而且真正高于匠级水平的人尤少。其实,中国急需的是实打实的匠,至于“师”们,“家”们,虽然值得尊敬的人也不少,但未达到匠的水平,连起码的手艺都不通不精的也大有人在。若是造成遍地是“师”、遍地是“家”的现象,并形成这样的世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百行百业日益虚假,日益稀松。 ' F$ y: x! u7 }( l$ P0 _7 z: ~0 o3 `
?? 为此,我们应当尊重匠,呼唤匠,争取当好一个及格的匠。而且,最好首先既自觉又主动地降一降级,将“师”、“家”降级为“匠”。若是进一步,以当虚假的“师”、“家”为耻,以当确有实技实艺的“匠”为荣,就更是可贺可敬。
9 S" M6 w8 w. a5 E8 ~" V- Q?? 举些例子吧:
% s+ _2 T0 D* ]3 Q?? 假如一个搞教育的人,不要因为有人称你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授、教育家就洋洋得意,远不如自甘为教育匠、教学匠(包括教书匠、教人匠)更好些。
8 v7 {1 V0 M) Z) `' t?? 另如一个搞文学的人,冒冒失失地自称作家、文学家,远不如当个尽职敬业的文字匠、写作匠更能避开欺世盗名之嫌。 7 l# D) y) g2 k, @9 y6 h& o! t! ~
?? 包括搞学术的人,不要急于抢着争当“学者”、“专家”之类,那样的虚衔在有些时候是让人暗暗嗤之以鼻的。这时,谁若是能自知、自谦为“知识匠”,说自己无非是搞学问的手艺人,谁就真的可敬了。 & X$ Q! C7 D* j& ^' U
?? 同样,无论多么有名(包括实名和虚誉)的演艺者,谁越是以明星、文艺家自居,或接受别人的吹捧而不脸红,谁就有可能才虚技假。而老老实实地自称为艺人、艺匠者,反倒能证明他(她)有较为可信的才干和业绩。
% Q' h, c% {$ {: F7 d?? 其实,官界、财界也如此。必须具有真实的理政理财的匠心、匠才或匠技,才可能把民政财政搞得扎实些。若是连政工匠、经济匠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光会耍官腔、摆大老板架子,到头来是什么正经事也办不成的。办不成正经事,也首先在于他不是正经人。
8 H! L' b# x% T, l. M. C?? 遍地都是“师”、“家”,都是“精英”、“天才”、“人才”,而朴朴实实的“匠”很少,甚而越来越少,表面看上去是世界之福而实际上是社会之殃。反之,遍地都是名副其实的“匠”,社会之厦就会既坚实又稳固。我敬重匠,而对在名片上印了种种“花头衔”的人,只能说句客气的话:不敢恭维。 |